低热

  • 【概述】

    低热中医称为虚热,是指体温在37.5-38.5℃ 之间,持续两周以上的长期低烧。
  • 【症状】

    (l)阴虚发热:低热每于午后出现,傍晚达到高潮,以后逐渐下降。兼有五心烦热,口干咽燥,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少力等症。
    (2)阳虚发热:低热持续并有面浮肢肿,形寒肢冷,神疲乏力,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质淡嫩,脉沉迟等症
    (3)气虚发热:低热出现于热病后正气耗伤,脏腑功能衰退,每见面色咣白,饮食不化,乏力,自汗,懒言声低,劳倦则更,舌质偏淡,脉细软无力等症.
    (4)血虚发热:低热出现于大失血和饮食劳倦,脾胃虚弱后,每见面色少华,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自觉肌肤发热,唇舌色淡,脉细而虚数等症.
  • 【病因分析与鉴别】

    内伤发热治疗的诊断要点:病史及发病特点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一般均有情志抑郁,或饮食劳倦,跌仆损伤,积聚包块,出血,或脏腑阴阳气血亏损病史。临床表现以低热为多,或仅自觉发热,发热时作时止,或发无定时,发热不恶寒,或感手足心热,常伴头晕、神疲、自汗或盗汗、脉细弱无力等症。内伤发热治疗的辨证分析,内伤发热主要由劳倦、饮食、情志、瘀血等因素而引起,其基本病机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临床应与外感发热作鉴别,外感发热因感受外邪而起,发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时常伴有恶寒,一般为持续性发热,外邪不除则发热不退,起病初期常有头痛、鼻塞等表证。本病临床证候主要有阴虚、血虚、气虚、气郁、血瘀等类型。前三者属虚证,后两者为实证或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的证候。各种证候之间,往往可以互相转化或兼夹出现。根据不同情况而以解郁、活血、益气、养血、滋阴为内伤发热的基本治法。
  •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中脘5450单穴
    足三里484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2天大椎5240单穴
    肾俞5460双穴
    气海5460单穴
    第3天膏肓5460双穴
    肝俞5440双穴
    三阴交4830双穴
    第4天膈俞5450双穴
    脾俞5450双穴
    血海4830双穴
  • 【艾灸体会】

    艾灸对本症状疗效肯定,但本症多虚,且发病时间较长,并可虚实转化,在艾灸治疗的同时,应该结合病因,或服用相应中药治疗。
jdf-icon

深圳市灸大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全国服务热线:400-966-8187

深圳市宝安区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园A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