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热不寒

  • 【概述】

    只热不寒是指只发热而不恶寒,多为热性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
    本症一般分外感发热、内伤发热两类。外感发热起病急,热势高,初起发热恶寒或恶风同时并见;当表邪入里化热,多表现为只热不寒。《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中指出:“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后世皆宗其说。内伤发热起病缓,常见低热。
  • 【症状】

    (1)邪热蕴肺:发热不寒,咳嗽胸闷,咯痰稠厚、咽痛,舌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2)热炽阳明:壮热面赤,不恶寒,大汗出,心烦口渴,小便黄少,舌质红,苦黄,脉洪大。
    (3)热结肠道:壮热不寒,白天为甚,腹满硬痛,大便不通或热结旁流,甚则神昏谵语、烦躁不安,舌苔黄燥或焦黑,脉沉实有力。
    (4)湿热郁蒸:身热不扬.不恶寒,午后热盛,汗出不解,渴不喜饮.胸闷脘痞,身重纳呆,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5)暑热伤气:发热不恶寒,头痛,面赤气粗,胸闷烦躁,口渴喜饮,汗出过多,舌红苔黄燥,脉洪数。
    (6)热入营血:发热入暮尤甚而不恶寒,烦躁失眠,口干,甚则神昏谵语、发狂,斑疹透露,舌质红绛.苔少或光剥,脉细数。
  • 【病因分析与鉴别】

    (l)邪热蕴肺只热不寒:多由风热之邪上受,或外感寒邪郁而化热,邪热犯肺,肺热伤津,炼津成痰,痰热壅阻,肺失清肃所致。初起可见恶寒发热,继则只热不寒,咳嗽胸闷,咯痰厚稠黄腥,鼻煽气粗。其辨证要点为发热不恶寒,咳嗽气粗,痰黄稠为特点。
    (2)热炽阳明只热不寒与热结肠道只热不寒:两证均属邪热入里的阳明病。前者为邪炽阳明,气分大热,以大热,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后者为邪热结于肠胃,则腑气不通,传导失司,湿热蒸迫,里热内扰,神明逆乱,以日哺潮热,腹满硬痛,大便不通,甚则神昏谵语,舌苔黄燥或焦黑,脉沉实有力为辨证要点.
    (3)湿热郁蒸只热不寒与暑热伤气只热不寒:两证常见于夏秋季节,病邪均在气分。湿热郁蒸只热不寒多在夏秋之交及阴雨潮湿的季节发病,湿热相兼为患,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挟热熏蒸,辨证要点是身热不扬,而见胸闷纳呆,恶心口苦,渴不引饮等症状。暑热伤气只热不寒的多由夏月伤暑发病,暑邪乘虚侵袭所致。故以壮热面赤,烦渴引饮等暑伤气分的症状为辨证要点。
    (4)热入营血只热不寒:多由热邪灼烁营血所致,只热不寒。以热势昼轻夜重,烦躁失眠,神昏谵语,舌质红绛,热甚动血则见吐血、便血、溲血、发斑等为辨证要点。
  •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大椎5240单穴
    曲池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2天百会5230单穴
    足三里4840双穴
    合谷4830双穴
    第3天天枢5450双穴
    内庭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4天外关4830双穴
    阴陵泉4830双穴
    三阴交4830双穴
    注:1、少商、合谷点刺出血;
    2、大椎:梅花针针后定罐10分钟。
  • 【艾灸体会】

    艾灸退热须查明原因,明确诊断,最好采取综合措施治疗。
jdf-icon

深圳市灸大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全国服务热线:400-966-8187

深圳市宝安区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园A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