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咯血是指由肺及肺系(气管)而来的血,经咳嗽吐出,故咯血多为痰中夹血,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炎、肺癌等肺部疾患,也可见于心血管病及血液病引起的咯血。
-
【症状】
(l)外感风寒:咳痰带血,恶寒发热,咽痒,头痛头晕,胸痛,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2)外感风热:咳痰带血,身热口渴,口干鼻燥,头痛,胸痛,舌苔薄黄,脉象浮数。
(3)肺热壅盛:咳痰色黄带血,咯血量多,血色鲜红,口干渴,咽干痛,多伴有发热,胸胁引痛,急躁易怒,尿赤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
(4)瘀阻肺络:咳痰带血或吐血沫,心悸,咳逆倚息不得卧,胸闷,胸刺痛,口唇青紫,面色晦滞,目眶焦黑,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沉弦涩或弦迟结代。
(5)脾肺气虚:咯血日久不愈,血量较少,血色黯淡,咳嗽痰白,面色白,畏冷,神疲肢倦,心悸气短,声细懒言,纳呆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6)阴虚火旺:干咳少痰或痰黏难以咯出,咯血鲜红,血多痰少,反复咯血不已。低热,午后颧红,心烦,手足心热,咽干欲饮,盗汗乏力,或遗精多梦,或阴股间热,腰脊痛,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两尺脉无力。
-
【病因分析与鉴别】
(1)外感咯血:多由素体肺阴不足,虚热内蕴,若感受风热、暑热、秋燥之邪,失于清解,内外热势相助,灼伤肺络,则发生咯血;或素体肺有实热,外感风寒之邪,风寒外束,阳气被郁,内郁之阳与肺热相合,助长肺热化火,亦可灼伤肺络而咯血,此又称“寒包火证”。外感风热咯血,必有身热口渴;外感风寒咯血定见头痛恶寒,两者不难鉴别。
(2)肺热壅盛咯血与外感风热咯血:前者多因外感六淫之邪失于宣解,郁而入里化热;或郁怒伤肝,肝郁化火,木火刑金;或因饮酒积热于胃,上熏于肺,皆可致肺热壅盛,热伤肺络,火载血升,产生咳痰带血。肺热盛为主者,仅有咽干痛,口干渴,痰黄等兼症,若急燥善怒,胸胁引痛,口苦咽干者,则为肝火内盛。本证与外感风热咯血不同点为无恶寒发热、咽痒、脉浮等表证。
(3)阴虚火旺咯血与肺热雍盛咯血:阴虚火旺咯血多因素体阴虚,或热病后,或酒色过度,以致肾阴亏耗,则火炎灼金,肺络受损,故产生咯血。病之标在肺,本在肾。其证有肺阴虚与肾阴虚之分,皆属内伤虚损证范畴。肺阴虚为主者,仅有咳嗽气短,咽干,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等表现;若兼肾阴不足,则有遗精多梦,腰脊痛等症,肾阴严重不足者,可有阴股间热,盗汗亦以两大腿内侧为著。本证之热为虚火,与肺热壅盛之实火不同;虚火为内伤真阴,真阴既伤,则阳无所附,虚火遂生。故表现为低热、手足.心热等。且多在午后发热;此同实火之热势高,烦渴便秘者不同。虚火舌红无苔,实火舌红苔黄;实火脉弦数有力,虚火脉细数无力,尤以两尺脉不足为肾火特征。
(4)瘀阻肺络咯血:多因咯血病久,络伤血溢,肺内留瘀;或素患停痰伏饮,壅塞于肺,以致肺内气壅血瘀,瘀阻肺络则络伤,血随痰而咳出,且多见血泡沫样痰,本证具有瘀血兼症,如唇紫、面色晦滞、目眶焦黑、舌生紫斑、脉弦涩等。
(5)脾肺气虚咯血与阴虚火旺咯血:二者皆属虚证,但前者为气不摄血之咯血,后者为虚火灼伤肺络之咯血、无火者咯血,血量少而色黯淡;有火者咯血,血量多而色鲜红。
-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风门 | 54 | 40 | 双穴 |
阳陵泉 | 48 | 3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2天 | 大椎 | 52 | 40 | 单穴 |
身柱 | 54 | 50 | 单穴 | 支沟 | 48 | 3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3天 | 肺俞 | 54 | 50 | 双穴 |
尺泽 | 48 | 3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4天 | 中府 | 52 | 50 | 双穴 |
合谷 | 48 | 3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5天 | 膈俞 | 54 | 50 | 双穴 |
膻中 | 54 | 50 | 单穴 | 巨阙 | 54 | 40 | 单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6天 | 心俞 | 54 | 50 | 双穴 |
神门 | 48 | 3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7天 | 肝俞 | 54 | 40 | 双穴 |
期门 | 52 | 4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注:以上穴循环灸至愈。
-
【艾灸体会】
本症重者应采用西医对症治疗,艾灸作为辅助疗法。严重咯血者应卧床休息,咯血时应平卧,睡患侧以利于止血和避免吸入性肺炎,摄取易消化性食物如流质或半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