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夜盲.指入暮或居暗室之中,则视物不见,或昏蒙;而白昼视觉正常的症状。
夜盲,古称“雀目”、“雀盲”、“鸡盲”或“鸡蒙眼”等,因其多见于小儿,故也有“小儿雀盲”之名。
-
【症状】
(1)肝血不足:每至日落之后,视力昏暗,不能见物,双目涩痒羞明,瞬目频作,时轻时重,甚则黑睛溃烂生翳,伴见头晕心悸,面白无华,舌淡苔薄,脉弦细等血虚之象。
(2)肝肾阴虚:白昼目明,日落之后则不见物,眼干不适,心烦少寐,腰痠腿软,遗精,头晕,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3)脾气虚弱:入暮不能视物,视野狭窄,伴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呆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濡等一系列气虚症状。
(4)脾肾阳虚:昼视通明,暮无所见,视力减退,形寒肢冷,腰膝痠软,阳痿早泄,五更泄泻,小便清长,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细,两尺微。
(5)气血两虚:头晕目眩,夜视罔见,视野狭窄,面色苍白,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失眠多梦,动辄汗出,舌质淡,脉细弱。
-
【病因分析与鉴别】
(1)肝血不足夜盲:多因素体虚弱,或失血,或久病血虚,肝血不足,致使神水神膏失其涵养,初则两目干涩,继则入暮目无所见。血虚不能上荣,故头晕;血不养心.故心悸,舌淡,脉细。
(2)肝肾阴虚夜盲:多由上证发展而来,亦可因素体阴虚,房事不节,阴精亏损,髓海空虚,无以上养而充睛明,故入暮不见,视野狭窄。肾水不足,腰府空虚,故头晕耳鸣,腰腿痠软;阴虚则热盛动火,故心烦少寐,口干,遗精。伴见舌红少苔,脉细数亦为阴虚内热之象。
(3)脾气虚弱夜盲:多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或思虑伤脾,而致脾失健运,清阳之气不能上达于头目而致。脾气虚弱,故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质淡,脉细濡。
(4)脾肾阳虚夜盲:多由上证发展而来,而又重于上证,二者常互为因果。脾肾阳虚夜盲,多因脾气虚弱发展及肾,或素体阳虚,脾肾两亏,清阳不升而见。阳虚生外寒,故形寒肢冷,脾肾阳气不足,故腰膝痠冷,阳痿早泄,甚则五更泄泻,舌淡胖,脉沉细。
(5)肝血不足夜盲、肝肾阴虚夜盲与脾虚气弱夜盲、脾肾阳虚夜盲:四者之间总由血虚发展至阴虚,气虚发展至阳虚。前二证为阴血虚,后二证为阳气虚。
(6)气血两虚夜盲:多因久病,或素体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无以滋养头目,故入暮不见,视野狭窄。气血两虚则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少寐,气短自汗,色淡而胖,脉细弱。
-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中脘 | 54 | 50 | 单穴 |
足三里 | 48 | 4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2天 | 期门 | 52 | 40 | 双穴 |
太冲 | 48 | 3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3天 | 肝俞 | 54 | 40 | 双穴 |
章门 | 52 | 4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4天 | 筋缩 | 54 | 40 | 单穴 |
命门 | 54 | 60 | 单穴 | 曲泉 | 48 | 3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5天 | 瞳子髎 | 48 | 30 | 双穴 |
丘墟 | 48 | 3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6天 | 头临泣 | 52 | 40 | 双穴 |
光明 | 48 | 4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7天 | 巨髎 | 48 | 30 | 双穴 |
合谷 | 48 | 3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8天 | 颈四椎旁 | 52 | 40 | 双穴 |
中渚 | 48 | 3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9天 | 风池 | 52 | 30 | 双穴 |
上星 | 50 | 30 | 单穴 | 印堂 | 48 | 30 | 单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10天 | 肾俞 | 54 | 60 | 双穴 |
照海 | 48 | 3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艾灸体会】
本病是以视网膜光感受器和色素上皮功能进行性受损为主要特征的一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属难治性眼病,致盲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早期治疗尤为重要,疗效高低与残余视力、视野有密切关系,连续治疗2个月评定疗效后仍需继续巩固性治疗,以免病情反复。针刺可以调整肝、脾、肾三脏功能,促进其生精益血以充养目窍,从而使病情得到稳定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