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目胀痛

  • 【概述】

    头目胀痛是指单侧、两侧出现的头部和眼部胀痛,病程日久、失治、误治可导致目盲。
    本症与内科中的“雷头风”、“偏头风”易于混淆。“雷头风”、“偏头风”虽有头胀疼痛,或一侧头痛,但没有目睛受损之候,临床应予鉴别。
  • 【症状】

    (l)痰湿上逆:头痛,目胀,视物昏暗,瞳神散大,伴恶心,呕吐清水痰涎,或胸闷身重,纳呆,渴不欲饮,苔白腻或黄腻,脉濡细或滑数。
    (2)肝火犯胃:头痛偏甚如劈,目珠胀痛欲脱,瞳神散大,视力骤降,伴有烦躁易怒,口渴欲饮,呕吐频作,舌红苔黄,脉弦滑数等一系列火热实证。
    (3)肝阳上亢:头痛一侧偏重,目珠胀痛,瞳神或大,视物模糊,可见虹视,头晕泛恶,口干咽痛,舌红苔薄,脉弦细。
    (4)阴虚火旺:头痛头晕,目珠胀痛,瞳神或大,两眼昏花,可见虹视,心慌心悸,夜寐不安,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
  • 【病因分析与鉴别】

    (l)痰湿上逆头目胀痛:多为痰饮内盛之体,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阳虚湿困,湿浊上蒙清窍,阳气不得上荣头目而致。然其有热化寒化之别,中焦气虚,或进食生冷,湿从寒化,寒痰上蒙清窍而见本症。脾失健运,胃气不降,故呕吐清涎,舌苔白腻,脉濡细。若素体阳盛或胃有蕴热,湿从热化,痰热上蒙清窍而见本症。中焦痰热阻滞,浊阴不降,故头晕、恶心呕吐,津液不能上乘,故口渴反不欲饮,舌苔黄腻,脉滑数。寒化热化的鉴别在于:寒化症状为呕吐清涎,头痛,苔白腻,脉濡细;热化症状为恶心呕吐,口渴反不欲饮,头晕,苔黄腻,脉滑数。
    (2)肝火犯胃头目胀痛:多为素性急躁,暴怒伤肝之人,怒则气上,肝火旺盛,上灼清窍,故头目胀痛,瞳神散大,视力骤降。肝胆经上行于头侧,故头痛如劈,目珠胀痛;情绪波动则肝郁化火,故常随情绪波动而阵作;肝火横逆犯胃,故呕吐频作;肝火内盛,故舌红苔黄,脉弦滑。
    肝火犯胃头目胀痛与痰湿上逆头目胀痛:虽均有头目胀痛与呕吐之症,然其病因病机不同。前者病势急重,主要是由于肝火犯胃,火性炎上而致,后者病势较缓,主要是由于脾虚痰湿阻逆,清窍被蒙而致。二者不难鉴别。
    (3)肝阳上亢头日胀痛:多为素体肝肾阴虚之人,肝肾阴虚则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清窍被扰,故可见虹视及瞳神或大;脉络受阻,不通则痛,故可见头目胀痛;肝阳上亢,热盛生风,故头晕泛恶,肝阴耗伤,故视物模糊。肾阴亏虚故腰膝痠软。伴见口干咽痛,舌红苔薄,脉弦细等阴液亏损之症。
    肝阳上亢头目胀痛与肝火犯胃头目胀痛:二者均与肝有关,然前者为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肝阳上亢,其病机是肝肾阴虚,属虚;后者为肝气郁滞、肝郁化火,肝火上炎,其病机则由于肝火犯胃,属实。临床重在明辨虚实。
    (4)阴虚火旺头目胀痛:多为忧思过度,心血耗损,或肝血不足,阴虚虚火上炎,清窍被扰,故见头目胀痛,伴见虹视及随神或大;心肝血虚,无以上荣头目,故见头晕目昏;心主失养,故心慌心悸,夜寐不宁,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
    头目胀痛一症,临床辨证与肝最为密切,由于肝郁气滞,化火生风,故以头痛目胀为主证。另因肝为刚脏,常易横逆乘土,影响脾胃升降,故每伴呕吐。一般预后尚好。但若治不及时,亦可延误病情,而有目盲之危。
  •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中脘5450单穴
    足三里484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2天期门5240双穴
    太冲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3天肝俞5440双穴
    命门5460单穴
    神阙5460单穴
    第4天头临泣5230双穴
    巨髎4830双穴
    关元5460单穴
    第5天风池5230双穴
    上星5030单穴
    合谷4830双穴
    第6天颈四椎旁5240双穴
    丝竹空4830双穴
    光明4840双穴
    第7天肾俞5460双穴
    照海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 【艾灸体会】

    中药和针灸同时运用,可相辅相成,中药有五脏六腑的归经,腑穴归属十二经,无论是中药还是腧穴发挥作用都是有选择性的,某药、某穴对某脏腑、某经络的病变各起主要的治疗作用,从归经学说,可以看出腧穴与中药在治疗上的内涵关系,由于中药对人体疾病的治疗作用与腧穴对人体疾病的治疗作用其医理其近,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应用于临床治疗,相得益彰,疗效更佳。
jdf-icon

深圳市灸大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全国服务热线:400-966-8187

深圳市宝安区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园A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