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口疮

  • 【概述】

    小儿口疮,泛指口腔内唇、龈、舌、颊、上聘等黏膜上出现淡黄色或白色的小溃疡。小儿口疮多由心脾积热、虚火上炎所致。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唇口病论》中说:“风毒湿热,随其虚处所着,搏于血气,则生疮疡……若发于唇里,连两颊生疮者,名曰口疮;若发于口吻两角生疮者,名曰燕口”。
    本症与鹅口疮、口糜应注意区别,鹅口疮,是指新生儿时期口腔及舌上白屑,或白膜满布为特征;口糜,是指满口糜烂,色红疼痛之症。
  • 【症状】

    (1)心脾积热:溃疡周围鲜红,疼痛较甚.饮食困难,口臭流涎,甚或发热,心烦不安,口渴欲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2)虚火上浮:溃疡较少,周围淡红或淡白,疼痛较轻,兼见神疲,颧红,口干不渴,舌淡红,苔少,脉细数。
  • 【病因分析与鉴别】

    心脾积热口疮与虚火上浮口疮:口疮之症均为火热之象,但临证亦有虚实之分,应有所辨别。心脾积热口疮,多因婴儿胎中有热,或过食肥甘厚味,乳食积滞,致心脾蕴热。因手少阴心经通于舌,足太阴通于口,其热循经上行,熏蒸口舌,则见口疮,且溃疡周围鲜红,疼痛较甚,饮食困难.脾胃积热则口臭流涎,大便干结;心火上扰或下移则见心烦不安,小便短赤;发热,口渴欲饮.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内热之象,虚火上炎而成口疮.且溃疡较少,周围淡红或淡白,疼痛较轻。神疲颧红,口干不渴,舌淡红,苔少,脉细数均为脾胃不足之象。
  •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劳宫5030双穴
    涌泉5060双穴
    第2天膈俞5050双穴
    委中4830双穴
    第3天神门4830双穴
    三阴交4830双穴
    第4天太溪4830双穴
    复溜4830双穴
    注:隔两层以上衣服灸,夏天施灸,也必须隔两层以上布灸,温度46~50度即可
  • 【艾灸体会】

    针灸治疗小儿口疮具有较好疗效,针灸可以疏通经气,潜降虚火。基于口疮多由心脾积热之病机,故针灸多取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阴肾经等穴位进行治疗,意在使经气疏通,上炎之火得以疏散。小儿口疮除采用针灸外,还应加强口腔清洁护理,勤喂水以保持口腔黏膜湿润,减少邪毒在口腔滞留的机会。
jdf-icon

深圳市灸大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全国服务热线:400-966-8187

深圳市宝安区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园A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