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手颤是指一手独发,或两手并发的手震颇颤动摇。本症可见于现代医学中的震颤性麻痹、帕金森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
-
【症状】
(l)肝风内动:手震颤不已,伴有头晕头痛,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弦数有力,或沉细数。
(2)风寒入络:手颤并有痛感,恶风寒,颈项不舒,有汗或无汗,苔薄白,脉浮或弦紧。
(3)风痰入络:手颤兼有麻木,胸胁满闷,恶心干呕,口黏,时有烦怒,苔白腻,脉弦滑。
(4)脾虚动风:手颤迟缓,握力减弱,四肢困倦,伴有腹胀泄泻,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无力,或弦缓。
(5)血虚风袭:手颤发麻,面色苍白无华,头眩,心悸,不寐,唇舌淡白,苔薄白,脉细无力。
(6)阴虚动风:手指蠕动,心悸,神疲无力,咽干,形体消瘦,舌红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
【病因分析与鉴别】
(1)肝风内动与阴虚动风者相鉴别,从病因上看,前者责于肝,属实证,多见于肝阳素旺者,肝主筋,肝阳亢盛,阳动生风,随风而动,故见手颤;后者责于肾,属虚证,多见于素体阴虚内热或热邪久羁下焦者,肝肾之阴被灼,阴虚不能潜阳,阳动生风,也可出现手颤。两者在症状上鉴别在于实证手颤多骤然发作,且震颤较为剧烈,伴有头晕头痛,脉有力,舌体偏硬,舌质黔红;虚证手颤发生于热病后期者多见,震颤较缓,多伴有精神不振,心悸,咽干口燥,舌干绛少苔,脉细数。
(2)风痰入络与风寒袭络二者皆由外风浸袭所引起,不同的是风痰入络者其经络中多内有深伏之痰饮,可见多形体肥胖,面部虚浮,时而指端发麻,或四肢郁胀,伸展不舒,或咽喉不爽,舌体肥大,苔白腻,发病后,手颤多兼有麻木,多见于老年入。风寒袭络者为营卫不和,风寒直接客于手部所致,一般有明显的外界气候因素,起病后兼有外感风寒的症状,手颤且伴有疼痛,多见于青年入。
(3)脾虚动风与风痰入络二者病机均为脾气虚馁。因为“脾为生痰之源”,脾虚湿聚,则易于生痰,痰饮内伏,痰动生风,而见手颤,但脾虚动风系土虚风木动而手颇;风痰入络者是由于风痰互结,搏于经络,经脉失于约束所致。二者在症状上区别为脾虚动风手颤时颤时止,手握无力,不能持物,疲劳困乏,纳差,口淡等。
(5)血虚风袭与阴虚动风都是在阴血不足的基础上产生的,但两者相比,前者手颤较轻,后者手颤重,血虚风袭多发生于慢性亏损疾病,偏于心肝血虚,特点是手颤发麻,皮肤发痒,兼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血虚症状;阴虚动风多发生于热病后期,多为肝肾阴虚,特点是手颤伴有明显的内热证.如口咽发干,皮肤干燥,脉细数,舌红绛.甚而舌卷。
手颤多发生于成年入,但小儿也有发生,原因是由于惊恐伤肾,肾累及肝,筋脉失却任持,而发手颤。临证可见手颤不止,平举更甚,尺脉虚,舌红无苔。
-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中脘 | 54 | 50 | 单穴 |
足三里 | 48 | 40 | 双穴 | 消颤穴 | 50 | 5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2天 | 期门 | 52 | 40 | 双穴 |
太冲 | 48 | 30 | 双穴 | 外关 | 48 | 3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3天 | 风池 | 52 | 30 | 双穴 |
曲池 | 48 | 30 | 双穴 | 合谷 | 48 | 3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4天 | 肝俞 | 54 | 40 | 双穴 |
阳陵泉 | 48 | 30 | 双穴 | 后溪 | 48 | 3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5天 | 肾俞 | 54 | 60 | 双穴 |
关元 | 54 | 60 | 单穴 | 太溪 | 48 | 30 | 双穴 | 百会 | 52 | 30 | 单穴 | 第6天 | 脾俞 | 54 | 50 | 双穴 |
血海 | 48 | 30 | 双穴 | 三阴交 | 48 | 3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注:消颤穴在少海穴下1.5寸处。
-
【艾灸体会】
手颤虽然局限于手部,但往往是内脏病变的征象,特别是肝风内动与风痰入络相搏的手颤,多为中风先兆。艾灸治疗本症有一定的疗效,但对手颤一症患者要积极治疗,防微杜渐,以防中风的发生。常饮酒贪杯之入多见颤手,较为难治,应戒酒或尽最少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