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痰核流注是指因湿痰流聚于皮下、身体各部位,发生的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结块。本症之结块不红不热,不硬不痛,触之如果核般软滑,推之不移,一般不会化脓破溃。痰核大多生于颈项和下颌部。亦可见于四肢与肩背。生于身体上部的多兼风热,生于身体下部的多兼湿热。朱丹溪说:“结核或在项、在颈、在臂、在身皮里膜外,不红不肿不硬不作痛,多是痰注作核不散。"。刘河间说:“结核火气热甚则郁结坚硬如果中核也,不须溃发,但热气散则自消。”阐明了痰核流注的表现和病因。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淋巴结炎等。
-
【症状】
(l)脾虚痰湿:皮下结核,不红不热,很少疼痛或有胀感,触之柔软且活动,多生于颈项;或生于手臂、肩背者,可有微痛,但肿不红;或生于腋下者,结核坚硬如石。无明显的全身症状,舌淡苔白腻.脉滑:
(2)风痰郁结:局部症状同前证.尚可见头痛眩晕,胸闷恶心,目闭不欲开,少气懒言,身重体倦,或两颊青黄,或吐痰涎,舌苔白滑,脉弦滑等全身症状。
(3)湿热郁结:局部症状同前证,尚可有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濡数等热象。
-
【病因分析与鉴别】
脾虚痰湿痰核流注、风痰郁结痰核流注和湿热郁结痰核流注三证,局部症状大致相同,临床上可从全身症状加以鉴别。
脾虚痰湿痰核流注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多因脾虚失于运化,湿痰流聚皮下而生核。风痰郁结痰核流注与湿热郁结痰核流注,均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其辨证要点为,风痰郁结痰核流注兼见头痛眩晕,胸闷恶心,目闭不欲开,少气懒言,身重体倦,或两颊青黄,或吐痰涎等。而湿热郁结痰核流注,兼见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濡数湿热征象。
-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肝俞 | 54 | 40 | 双穴 |
阳辅 | 48 | 3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2天 | 天池 | 52 | 40 | 双穴 |
少海 | 48 | 3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3天 | 颈百劳 | 52 | 30 | 双穴 |
肘尖 | 48 | 3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4天 | 手三里 | 48 | 30 | 双穴 |
太冲 | 48 | 3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5天 | 二白 | 48 | 30 | 双穴 |
束骨 | 48 | 3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艾灸体会】
艾灸治疗本症具有较好的疗效,治疗期间应加强营养,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平时注意个入生活起居,有原发病的积极治疗原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