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疹

  • 【概述】

    红疹是指肌肤表面出现红色小疹。疹,古称“眕”。
  • 【症状】

    (1)热入营血:多伴高热不退,可在躯干或四肢出现红色或黯紫色瘀点,压之不退色,抚之不碍手,疹点之间可见正常皮肤,兼有烦躁,谵语,或并发抽搐惊厥,舌质红绛,舌苔黄,脉数或细数。
    (2)风热挟湿:起病较急,皮疹呈红色或淡红色粒状丘疹,形态大小不一,稠密处可融合成片,瘙痒或奇痒。兼见身热胸闷,烦躁不安,小便短黄,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脉来浮数。
    (3)风寒郁闭:发病突然,疹色淡红,遇风冷则症状加重,皮肤瘙痒,此伏彼起,形态大小不一,兼有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等症状。
    (4)血虚不荣:疹色淡红或苍白,疹形小如米粒,大如豆瓣,参差不一,反复发作,时隐时现,每以夜晚为甚,经年不愈。头晕心烦,面色少华,舌质淡,脉细弱。
  • 【病因分析与鉴别】

    (l)热入营血红疹和风热挟湿红疹:前者是温热之邪,内陷营血,热伤血络,外溢而发疹。诊断要点,疹点不高出皮肤,伴有高热,烦躁谵语,舌质红绛等症。后者为风热挟湿郁遏腠理,多因暑热侵淫复感寒湿暑热而致,发为皮疹,形如粟粒,高出皮面,紧束有根,奇痒难忍。伴见胸脘痞闷,口黏不渴,烦躁不安。
    (2)风寒郁闭红疹:汗出当风,或浴后感受风寒,郁于营卫,与气血相搏所致,红疹此起彼伏,遇风冷症状加重,肌肤瘙痒,或伴见身热恶风症状。
    (3)血虚不荣红疹:营血不足,表卫不固,风邪乘虚侵入肌肤,内闭营卫而发疹。红疹时隐时现,反复发作,经年不愈,并伴有头昏心悸,舌淡脉细的临床特点。
  •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肺俞5450双穴
    曲池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2天膈俞5450双穴
    大陵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3天脾俞5450双穴
    三阴交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4天肝俞5440双穴
    太冲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5天肾俞5460双穴
    复溜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 【案例】

    周楣声长时间温和灸治疗红疹验案
    王某,男,19岁。患者近1周来双手背多发性湿疹,呈片状分布,大小如粟粒,色红头尖,且逐渐加重,瘙痒难忍。曾给予清热利湿中药浸泡熏治患部后,双手背糜烂、溃疡,且有脓性分泌物渗出,双手肿痛伴有烧灼感,体温37.8℃,白细胞总数10 700mm3。诊为痈疡(化脓性感染),予温和灸曲池穴,当灸至20分钟左右,自曲池至手背病变部有温热感的传导,继之病变部温热感逐渐加强,并有痒胀感(虫行感),继续施灸至1小时左右,手背部的痒胀、温热逐渐减弱而停灸。依上法每日灸2次。3次后,病变部的脓性分泌物逐渐减少,肿痛减轻,烧灼感消失,体温亦趋正常。按照上法继续施灸3次后而告痊愈。
    按:《内经》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由于湿热之邪郁阻肌肤,内不得通,外不得泄,营卫不和,肌肤失于濡养而发湿疹,加之复感外邪,引起疾病进一步加重,形成糜烂、脓肿。《备急灸法》曰:“其候忽然遍身痛痒如虫啮,痒极搔之,皮肤脱落,烂坏作疮。凡有此患,急灸两臂屈肘曲骨间(即曲池穴也),各二十一炷”。本症灸曲池穴,一则属于近端取穴,可使热感快速、直接到达病变部位;二则曲池为手阳明大肠合穴,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功,善于治疗皮肤病。
    临症中,灸法治疗皮肤破溃、脓肿、褥疮等症,如运用得当,其疗效优于针刺。但在施灸时应注意穴位的选择和灸感的产生。一般循经取穴,在大椎穴水平面和脊中穴水平之间、脊柱上或两旁寻找压痛点及局部施灸三者相结合,每获良效。
  • 【艾灸体会】

    红疹是一种常见的表皮炎症性皮肤病,它的病因和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中医治疗本病从风、湿、热、脾虚、血虚等方面着手进行,此病缓解症状较易,但根治有相当难度。本病的发生主要是迟发性变态反应之机,针刺能提高机体抗变态反应的能力,所以针灸治疗有一定效果,尤其在药物治疗结果不显时,针灸治疗更是一种值得选用的医疗手段。在治疗期间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用热水烫洗及有刺激性的洗涤用品,以减少本病的复发。
jdf-icon

深圳市灸大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全国服务热线:400-966-8187

深圳市宝安区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园A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