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浮肿

  • 【概述】

    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头面四肢浮肿者,称经行浮肿、“经来浮肿”。
    经行浮肿,古代文献少有专论。惟《叶氏女科证治》曾提示:“经来遍身浮肿.此乃脾土不能克化水变为肿。”并用木香调胃汤治疗。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范畴。
  • 【症状】

    (1)脾肾阳虚:经行面浮肢肿,按之凹陷不起,晨起头面肿甚,月经量多,色淡质稀。腹胀纳减,腰膝痠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沉缓,或濡细。
    (2)气滞血瘀:经行肢体肿胀,按之随手而起,月经量少,色黯有块,脘闷胁胀,烦躁易怒或善叹息,舌紫黯,苔薄白,脉弦涩。
  • 【病因分析与鉴别】

    早在《内经》就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可见脾肾阳虚与本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脾肾阳虚之人,因经前、经行之时,气血下注胞宫,脾肾更虚,气化失司,水湿不运,遂生浮肿。另外,本病也有因肝郁气滞,血行不畅,滞而作胀者。
    (1)脾肾阳虚:饮食劳倦、思虑过度或房劳多产,伤及脾肾,经水将行,精血下注于胞中,脾肾益虚,气化不利,水湿不运,溢于肌肤引起浮肿。脾肾阳虚,经前及经期气血流注冲任,脾肾益虚,阳气不足,气化不利,水湿泛溢于肌肤,则见头面四肢浮肿,按之凹陷不起:脾肾虚损,经血失约,则月经量多,色淡质稀;脾失健运,故纳减腹胀,大便溏薄;肾虚则腰膝痠软。舌淡苔白腻,脉沉缓或濡细,均为阳虚之象。
    (2)气滞血瘀: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经前、经时冲任气血壅盛,气滞更甚,血行不利;气滞血壅,水湿运化不利,水停气阻,发为浮肿,因情志所伤,肝气郁结,又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冲任气血壅盛,气滞血壅,水湿运化不利,水停气阻,则肢体肿胀,按之随手而起;气机阻滞,经血运行不畅,则月经量少,色黯有块;肝失疏泄,故脘闷胁胀,烦躁易怒或善叹息。舌紫黯,苔薄白,脉弦涩,均为气滞血瘀之征。
  •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关元5460单穴
    曲骨5460单穴
    三阴交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2天水分5450单穴
    水道545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3天偏历4830双穴
    复溜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4天小肠俞5440双穴
    阳陵泉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5天大肠俞5440双穴
    腹结544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 【艾灸体会】

    经行浮肿的发生主要与脾、肾、肝三脏关系密切,根据浮肿按之凹陷不起或按之随手而起,以及伴随的临症表现辨其虚实,临床往往以虚证多见,治疗多以温补脾肾而取效,实证治宜行气活血,佐以化湿消肿。
jdf-icon

深圳市灸大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全国服务热线:400-966-8187

深圳市宝安区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园A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