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衄

  • 【概述】

    耳衄,是指耳内出血的症状,多因肝火上逆、阴虚火旺所致。常与聤耳并见。
    本症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外耳、中耳损伤,颞骨骨折,大疱性鼓膜炎,外耳道肿物,中耳及内耳肿物等。
  • 【症状】

    (1)肝火上逆:耳中突然流血,耳部疼痛,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目赤,头痛,小便黄,脉弦数有力,舌质红。
    (2)阴虚火旺:血从耳中缓缓流出,时作时止,量不多,耳部不肿痛,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膝痠软,神疲乏力,舌质红,脉细数。
  • 【病因分析与鉴别】

    (1)肝火上逆:多因七情过激,肝失条达,气郁化火,循经上扰耳窍,迫血妄行,发作急骤。肝胆火热搏结,气血壅滞,故耳部疼痛。并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目赤,头痛,小便黄等肝经火旺之症。
    (2)阴虚火旺:多由肾阴不足,水不济火,相火上炎,迫血妄行所致。发作缓慢,时作时止。肾阴虚则髓海不足,故头晕,目眩,耳鸣,腰痠乏力。因肾经不循于耳,故耳部无气血壅滞之肿胀疼痛。脉细数,舌质红,为阴虚火旺表现。
  •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阳陵泉4830双穴
    太冲4830双穴
    头窍阴5230双穴
    第2天太溪4830双穴
    三阴交4830双穴
    耳门4830双穴
    第3天翳风4830双穴
    支沟4830双穴
    外关4830双穴
  • 【艾灸体会】

    针灸治疗耳衄有较好的止血,消炎的作用,但治疗时要把握时机,尽早治疗,若已化脓,则疗程稍长,不要随意向耳内滴药或冲洗外耳道,以免不慎将细菌带入中耳,引起中耳炎。不要用堵塞外耳道的方法止血,否则会给中耳道造成压力,还可能引起逆行感染。
jdf-icon

深圳市灸大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全国服务热线:400-966-8187

深圳市宝安区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园A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