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鸣

  • 【概述】

    肠鸣,又称腹鸣,是指胃肠蠕动,清晰有声。本症多为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和及脏腑虚弱等致使脾胃功能障碍。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腹泻、肠激惹征等疾病。
  • 【症状】

    (1)中焦寒湿;腹中雷鸣,腹冷喜温,形寒肢冷,呕吐清水,大便稀薄,夹有黏冻物,舌质淡黯,苔白腻而滑,脉沉迟或沉弦。
    (2)痰湿中阻:肠鸣漉漉,心下满,口黏乏味,干呕欲吐,肢体沉重,舌质淡黯,苔白腻而滑,脉沉迟或沉弦。
    (3)肝脾不和:肠鸣阵作,腹痛泄泻,但腹痛不减,胸胁不舒,嗳气食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缓。
    (4)脾胃湿热:肠鸣腹泻,泻下不爽,肛门灼热,大便臭秽,口苦口黏,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5)脾肾阳虚:肠鸣泄泻,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四肢欠温,腰膝痠软,舌淡红,苔白滑,脉沉弱无力。
    (6)中气不足:肠鸣泄泻,少腹坠胀,饮食减少,少气懒言,体倦乏力,或兼见脱肛,妇女见子宫脱垂,舌淡苔白,脉缓弱。
  • 【病因分析与鉴别】

    (l)中焦寒湿肠鸣与痰湿中阻肠鸣:两者病位均在中焦,且均与脾虚湿聚有关,其成因均由饮食生冷或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气而致。但前者为寒湿,后者为痰湿。寒湿者,腹冷喜温,形寒肢冷,呕吐清水,大便稀薄.夹有黏冻物,舌质淡黯,苔白腻而滑,脉沉迟或沉弦;痰湿者,心下满,口黏乏味,干呕欲吐,肢体沉重,舌质淡黯,苔白腻而滑,脉沉迟或沉弦。
    (2)肝脾不和肠鸣与脾胃湿热肠鸣:两者均与气机不畅有关。前者乃因七情所伤,肝失条达,脾失健运,使大肠气机失调所致。其特点为肠鸣必伴腹痛,痛甚则泻,而泻后痛不缓解,且肠鸣每随情志波动而加剧,并伴有胸胁不舒,嗳气纳差,脉弦缓等。后者多见于长夏暑湿当令之时,暑湿伤及脾胃,湿热内蕴,影响大肠气机的传导,故见肠鸣,其特点为肠鸣腹泻,泻下不爽,肛门灼热,口苦口黏,其舌苔黄腻,脉滑数。
    (3)脾肾阳虚肠鸣与中气不足肠鸣:两者皆属虚证。前者病在脾肾;后者病在脾胃。前者为阳虚,有寒象;后者为气虚,寒象不显。脾肾阳虚肠鸣由于久病不愈,或房劳伤肾,或过用寒凉药物,损伤阳气,使脾肾阳气日趋亏耗,阳气失于温煦,大肠传导功能失调,遂见肠鸣。中气不足肠鸣多因劳力过度,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之气,脾虚运化失职,故见肠鸣。两者的辨证要点为:脾肾阳虚肠鸣伴四肢发凉,泄泻每于黎明为甚,且有腰膝痠软等症;中气不足肠鸣伴少腹坠胀,并有少气懒言、体倦无力等中气虚弱之症,或兼见脱肛,或子宫下垂。
    肠鸣一症,与气机不和有关,故与脾、胃、肝,肾及大肠等脏腑关系密切。脾主运化,胃主和降,肝主疏泄,肾主温煦,大肠又为传导之官,不但大肠功能失调可以引起肠鸣,脾胃升降失和,肝气疏泄不调,肾气虚寒不温,均可致大肠气机紊乱而发生肠鸣。肠胃虚弱的入,在外寒袭表,肺气失肃的情况下,也可由肺下传至大肠而出现肠鸣。
  •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中脘5450单穴
    足三里484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2天水分5450单穴
    天枢5450双穴
    气海5460单穴
    神阙5460单穴
    第3天肾俞5460双穴
    气冲525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4天期门5240双穴
    太冲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5天关元5460单穴
    曲骨5460单穴
    三阴交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6天肾俞5460双穴
    复溜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7天大肠俞5440双穴
    腹结544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8天小肠俞5440双穴
    长强5240单穴
    神阙5460单穴
  • 【艾灸体会】

    本症患者平时应注意饮食卫生.禁食荤腥油腻之品。艾灸治疗肠鸣效果较好,但对严重者,如肠鸣腹泻重症,失水或由恶性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则应采用综合性治疗
jdf-icon

深圳市灸大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全国服务热线:400-966-8187

深圳市宝安区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园A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