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妇人悲伤欲哭,不能自控,精神恍惚,忧郁不宁,呵欠频作,甚则哭笑无常,称为脏躁。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首先将妇人脏躁的证候特点描述为:“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其后历代医家多沿袭仲景的论述,并以甘麦大枣汤或淡竹茹汤治疗。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以红枣烧存性,米饮调服,治脏躁自悲、自哭、自笑。近代医家陆渊甭《金匮要略今释》:“此病有发作性,其证候之复杂变幻,一切病无与伦比。”认识到脏躁属情志异常。
-
【症状】
(l)肝气不舒:精神抑郁,喜悲伤欲哭,不能自制。胸闷不舒,善太息,心烦不宁,两胁胀痛,或有月经不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2)痰热郁结:喜悲伤欲哭,甚则哭笑无常,胸中室闷,咯黄痰,心烦口苦,渴不欲饮,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3)阴虚阳亢:喜悲伤欲哭,或善惊多疑,心烦失眠,午后面部烘热,头晕目眩,口燥咽干,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细而数。
-
【病因分析与鉴别】
(1)肝气不舒脏躁与痰热郁结脏躁:二者皆属实证,但病因病机有别。前者多由情志抑郁,肝脏疏泄失职,影响神志所致,故喜悲伤欲哭,兼见肝郁气滞之证;后者多由气郁日久,郁而化火,炼津成风,痰热郁结,影响心神所致,故喜悲伤欲哭,常有哭笑无常,兼见痰热郁结之证。前者以肝气不舒为主,后者以痰热郁结为主,两者相较,后者比较重,多有哭笑无常。
(2)阴虚阳亢脏躁:多由素体阴虚,阴不制阳,虚阳上亢,影响心神所致,故喜悲伤欲哭,善惊多疑,兼见头晕目眩,午后面部烘热,心烦失眠,口燥咽干,小便短赤,舌红,脉细数等阴虚阳亢之征。其与肝气不舒脏躁、痰热郁结脏躁的鉴别在于:阴虚阳亢脏躁属虚证,本于阴虚,阴不敛阳,虚火上炎,影响心神,故其表现为一派本虚标实之象。而肝气不舒脏躁、痰热郁结脏躁则皆为实证,
(3)脏躁一症,当先分别虚实。实证或由肝气不舒,或因痰热郁结。以气郁为主者,精神抑郁,胸闷胁胀;以痰热为主者,胸闷,咳黄痰,心烦口苦。虚证则为阴虚阳亢,必见虚烦潮热,口燥咽干等症。临床从虚实、气郁、痰热入手,自能分辨清楚
-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中脘 | 54 | 50 | 单穴 |
足三里 | 48 | 4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2天 | 下脘 | 54 | 50 | 单穴 |
天枢 | 54 | 50 | 双穴 | 气海 | 54 | 60 | 单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3天 | 关元 | 54 | 60 | 单穴 |
曲骨 | 54 | 60 | 单穴 | 三阴交 | 48 | 3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4天 | 膈俞 | 54 | 50 | 双穴 |
膻中 | 54 | 50 | 单穴 | 巨阙 | 54 | 40 | 单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5天 | 期门 | 52 | 40 | 双穴 |
太冲 | 48 | 3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6天 | 心俞 | 54 | 50 | 双穴 |
神门 | 48 | 3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7天 | 肝俞 | 54 | 40 | 双穴 |
章门 | 52 | 4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8天 | 风池 | 52 | 30 | 双穴 |
悬钟 | 48 | 3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9天 | 肾俞 | 54 | 60 | 双穴 |
太溪 | 48 | 3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10天 | 支正 | 48 | 30 | 双穴 |
曲泉 | 48 | 3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11天 | 囟会 | 52 | 30 | 单穴 |
百会 | 52 | 30 | 单穴 | 间使 | 48 | 3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艾灸体会】
脏躁与患者的体质因素有关,如素多抑郁忧愁思虑,或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或劳倦伤脾,心脾受伤,化源不足,精血内亏。由于本病的发生与精神有关,除了艾灸与药物治疗之外,还可采用心理治疗,使患者思想豁达,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治愈本病可起到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