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膝肿痛是指膝部肿大疼痛的症状。早在《内经》 中就有关于膝肿痛的记载,《灵枢•经脉》 云:胃足阳明之脉所生病,就记载有“膝膑肿痛”。后世医家多将本症列入到痹、痛风、鹤膝风、历节风等病门中叙述。
-
【症状】
(1)气血虚损:膝部肿痛,四肢痠软无力,头晕,心悸,面色萎黄,舌质淡红或嫩红,舌苔薄白,脉沉细。
(2)肝肾虚损:两膝肿大疼痛,下肢肌肉消瘦,腰痠痛,行步艰难,神疲乏力,舌体瘦或胖大,舌质淡或黯,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3)湿热蕴结:两膝肿大疼痛,局部红热,面色黄并浮有油垢,小便色黄,大便先干后溏,舌质嫩红,苔薄黄,脉濡数或滑数。
(4)寒湿阻滞:两膝肿大,疼痛剧烈,难以行走,形寒肢冷,面色白中带青,舌质紫黯,苔白滑,脉沉紧或沉迟。
(5)热毒内攻:膝关节红肿剧痛,屈伸困难,伴身热心烦,咽干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赤,苔黄偏干,脉滑数。
(6)湿毒积留:膝关节漫肿沉痛,兼见头沉身重,肢体困胀,脘腹满闷,时有呕恶,大便不实,舌质淡红或淡黯,苔白腻而润,脉弦滑或沉缓。
-
【病因分析与鉴别】
(1)气血虚损与肝肾虚损:二者均为虚证,多发生于久病之后,起病缓慢,并伴肢体痠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等虚证。膝关节为肝脾肾三经所系,肝主筋、脾主肌肉、肾主骨,膝为筋、肉、骨之大会。若久病虚赢,三阴俱损,外邪渐侵于内,留滞膝部,则膝肿痛。从病程上看,气血虚损者为早期,肝肾虚损者为晚期。从病势上看,前者轻,后者重。从症状上看,前者失丰,但未至脘削,尚可行步;后者肌肉瘦削,渐至但存皮骨,起步艰难。
(2)湿热蕴结与寒湿阻滞:二者均为风湿侵袭而致,或因浸渍于水湿之中,或因露卧于外受凉,随体质强弱转化,各有其特点。从热化者为湿热,湿热稽留,蕴结于经脉,聚于膝部,而发肿痛,从寒化者为寒湿,寒湿稽留,深伏于膝,气血阻滞,而发肿痛。从症状上看,湿热者膝部扪之有热感,面有油垢,舌苔黄腻;寒湿者膝部扪之发凉,遇阴雨天则疼痛加剧,面色青白,舌苔白滑润。
(3)热毒内攻型有两种情况,一为外伤所致,或跌伤,或击伤,或撞伤,使局部青紫,血行迟滞,瘀热生毒,发为膝肿痛;另一为风毒外侵,与血热相搏,热毒内功,发为膝肿痛。从症状上看,外伤所致膝肿痛有外伤史,膝关节红肿热痛,扪之灼手,按之皮软,热随痛减,痛随热剧,日久关节内积液增多,破溃后流出黄水或脓出如浆,起病急,愈后缓。风毒外侵所致的膝肿痛,膝两旁肿痛明显,痛势如锥,手不可近,伴发热心烦,古名“膝眼风”。
(4)湿毒积留与热毒内攻:均由毒邪内攻所致,痛势较剧。但湿为阴,热为阳,湿毒者多起病缓慢,而热毒者起病迅速;湿毒者膝关节漫肿不红,热毒者膝关节红肿明显。
本症成年入多见,但小儿也有患此症者,名日“鹤膝”,多因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肾气薄弱,阴寒凝聚于膝部,发为肿痛。
-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膝眼 | 48 | 40 | 双穴 |
三阴交 | 48 | 30 | 双穴 | 阿是穴 | 48 | 50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2天 | 梁丘 | 48 | 30 | 双穴 |
足三里 | 48 | 40 | 双穴 | 关元 | 54 | 60 | 单穴 | 阿是穴 | 48 | 50 | | 第3天 | 足三里 | 48 | 40 | 双穴 |
中脘 | 54 | 50 | 单穴 | 阿是穴 | 48 | 50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4天 | 血海 | 48 | 30 | 双穴 |
阴陵泉 | 48 | 30 | 双穴 | 气海 | 54 | 60 | 单穴 | 阿是穴 | 48 | 50 | | 第5天 | 肾俞 | 54 | 60 | 双穴 |
太溪 | 48 | 30 | 双穴 | 犊鼻 | 48 | 4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艾灸体会】
艾灸对膝肿痛有较好的疗效。患者平时耍注意膝关节的保暖,在病情稳定期,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