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

  • 【概述】

    自汗是指人体不因劳累、不因天热及穿衣过暖或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本症多见于西医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结核病、风湿热、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等。
    自汗一症,表证、里证、虚证实证均可出现。正如《伤寒明理论》所说:“自汗,亦备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
  • 【症状】

    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为自汗。
  •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大椎47-5250单穴
    合谷45-4840双穴
    复溜42-4840-50双穴
    神阙48-5550-70单穴
    第2天风门47-5350双穴
    外关42-4540-50双穴
    三阴交42-4850双穴
    神阙48-5550-70单穴
    第3天中脘48-5450-70单穴
    阴郄45-5040-50双穴
    气海47-5350-60单穴
    神阙48-5550-70单穴
    第4天肺俞47-5250双穴
    肾俞47-5350-70双穴
    关元48-5450-70单穴
    神阙48-5550-70单穴
    第5天脾俞48-5260双穴
    足三里45-5250-60双穴
    神阙48-5550-70单穴
    注:以上穴位循环灸。
  • 【按语】

    汗证的关键病机在于阴阳失调,表里不和,而艾灸擅长调整阴阳,沟通表里,对临床的各种汗证均有良好疗效。
  • 【案例】

    廖某,男,43岁。
    主诉:下肢沉重乏力4年,自汗出1年,加重1月。西药治疗没效后,用中药敛汗固表剂治疗后汗出更甚。
    刻诊:从腰以下至足特别沉重乏力,甚至感到难于抬腿,汗出溱溱,甚或汗出如豆,而上半身却不汗出,纳呆食减,时而口干不欲饮,时而烦渴多饮,胃脘痞满,舌苔黄白而腻,脉濡缓。中医诊断:自汗。
    治疗:隔物灸仪施灸。处方:1日,灸大椎、合谷、复溜各50分钟;2日,灸风门、外关、三阴交各50分钟;3日,灸中脘、阴郄、气海各50分钟;4日,灸肺俞、肾俞、关元各50分钟;5日灸脾俞、足三里各50分钟;以上穴循环灸,每日加灸神阙穴60分钟。灸15日后,汗出大减,下肢沉重明显减轻。继续灸30日,汗出得止,下肢沉重亦随之消失。
jdf-icon

深圳市灸大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全国服务热线:400-966-8187

深圳市宝安区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园A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