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视瞻昏渺,临床表现为自觉视力渐降,视物昏渺,蒙昧不清,但眼外观端好,不红,不肿,不痛的症状。
本症《审视瑶函》称“瞻视昏渺”
-
【症状】
(1)肝郁气滞:视力渐降,视物昏朦日增,或目珠隐痛,眼底可无明显异常,或有水肿,渗出,出血,兼见胸闷痞满,胁胀嗳气,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妇女月经不调,舌红苔薄,脉弦细数。
(2)湿热上犯:视力下降或自视眼前有黑花飞舞,视物变形。视瞻有色或视大为小,视曲为直,眼沉头重,眼底可见脉络膜、视网膜有黄白色渗出斑,边缘不清,兼见四肢重坠,胸脘满闷,食少纳呆,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
(3)阴虚火旺:视力渐降,视物昏朦,眼底渗出斑小而多,境界明显或出血点颜色黯红。兼见头晕耳鸣,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尿黄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一系列阴虚内热的症状。
(4)精血亏损:视力渐降,视物昏朦,视物变形,眼内干涩,眼底可无明显异常,或见视乳头渐变苍白,或见水肿、渗出、出血等消退而遗留萎缩病灶,兼见眩晕耳鸣,腰膝痠软,失眠多梦,舌淡少苔,脉细弱。
-
【病因分析与鉴别】
(1)肝郁气滞视瞻昏渺与湿热上犯视瞻昏渺:二者均为实证,前者为气滞而致,多由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血不和,气滞血瘀,神光发越受阻而成。常伴有胸闷痞满,胁胀嗳气,情志抑郁,烦躁易怒等症。后者乃湿热为患,多由感受外邪,或饮食不节,湿热蕴结,浊气上犯,蒙蔽清窍而致。常伴有胸脘满闷,四肢重坠,纳呆食少等症。
(2)精血亏损视瞻昏渺与阴虚火旺视瞻昏渺:二者均为虚证,但有化热与不化热的不同。前者多由久病伤肾或禀赋不足,先天发育不良,或后天调养失宜,肝肾不足,精血亏损,目失濡养而致。常伴有头晕耳鸣,腰膝痠软,肢冷汗出等症。阴虚火旺视瞻昏渺多由劳瞻竭视,夜读细书等致肝肾阴亏,虚火上炎,灼烁津液而致。常伴有头晕耳鸣,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等阴虚症状。
-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中脘 | 54 | 50 | 单穴 |
足三里 | 48 | 4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2天 | 期门 | 52 | 40 | 双穴 |
太冲 | 48 | 3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3天 | 风池 | 52 | 30 | 双穴 |
悬钟 | 48 | 3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4天 | 肝俞 | 54 | 40 | 双穴 |
章门 | 52 | 4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5天 | 命门 | 54 | 60 | 单穴 |
光明 | 48 | 4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6天 | 上星 | 50 | 30 | 单穴 |
百会 | 52 | 30 | 单穴 | 合谷 | 48 | 3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7天 | 丝竹空 | 48 | 30 | 双穴 |
攒竹 | 48 | 30 | 双穴 | 陷谷 | 48 | 3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8天 | 脾俞 | 54 | 50 | 双穴 |
三阴交 | 48 | 3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9天 | 肾俞 | 54 | 60 | 双穴 |
关元 | 54 | 60 | 单穴 | 腕谷 | 48 | 3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艾灸体会】
临床已经证明针灸治疗本病具有较好的疗效,治疗时,局部取穴睛明、球后、攒竹、翳明等,功在疏通局部的经络气血。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原理,取外丘、阴陵泉、蠡沟、曲池等可清热利湿化浊,适宜浊邪上犯型患者;取行间、太冲、血海等穴,可疏肝理气活血,适宜于气滞血瘀型患者;取肝俞、肾俞、三阴交、太溪等穴,适宜于肝肾不足型患者;选取心俞、脾俞、内关、足三里等穴可起补益心脾之功。对该病宜早诊断、早治疗,并应积极采用针刺治疗以降低复发率,以便能更好地保存或提高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