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痛

  • 【概述】

    面痛,是指整个或部分面部肌肉、骨骼及面部其他组织疼痛的症状。疼痛发作时面部之口唇、颊车、发际等处痛不可触,甚至妨碍言语饮食。本症病位在面部,常由风热挟痰阻络、风寒挟痰阻络、肝郁化火、气虚血瘀而引起。如痄腮、牙痛、眼部疾病、鼻部疾病等也可引起面部疼痛,但这些病症还伴有局部红肿胀痛,与本节所讨论的面部单纯的痛症不同,本节不予讨论。
    面痛常涉及现代医学中的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病。
  • 【症状】

    (1)风热挟痰阻络:多呈阵发性、烧灼性或刀割性疼痛而且难以忍受,鼻旁或唇旁有痛点,发作前并无明显先兆,发作时突然疼痛,以颜面中、下部疼痛者较多,也可为一侧面部疼痛,但左右疼痛较为少见,疼痛发作时,可见面红、出汗、眼结膜充血等;发热口干,小便赤涩,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等症状。痰郁日久生热,痰火阻络则见面部疼痛,伴见头晕,目眩,胸闷,肌体麻木,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风寒挟痰阻络:多为发作性、抽掣样疼痛,疼痛多为剧烈难忍,疼痛时面色苍白,疼痛遇冷则甚,得温痛减,舌质淡,苔薄白,脉紧。
    (3)肝郁化火:面部灼热疼痛,疼痛多因情志抑郁而诱发,发作呈突发性,疼痛遇热加重,心烦易怒,胸胁胀满,咽干口苦,时有叹息,手足心热,夜寐不安,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煤,脉弦数.
    (4)气虚血瘀:面痛日久,后期疼痛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疼痛呈刺痛,痛处不移,而色晦滞,舌淡白或有瘀血斑点,脉沉细而弱。
  • 【病因分析与鉴别】

    (1)风热挟痰阻络面痛与风寒挟痰阻络面痛:头面部乃一身阳经所会,足三阳经筋结合于面颊部,手三阳经筋则会于侧面部。若素体脾虑,痰湿内盛,复受风热或风寒浸袭,风邪挟痰闭阻经络,脉络不通,“不通则痛”。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风邪挟痰,因而疼痛乍作乍间,如系风热挟痰则兼见外感风热之象。如面红目赤,喜冷,舌红苔黄,脉数,或伴有发热微恶风寒如系风寒挟痰则兼见外感风寒之象,如面不红,喜温,舌淡,苔薄白而阔,脉紧或伴有发热及较重之恶寒。
    (2)肝郁化火面痛:从病因分析,肝郁化火多由忧思怒伤肝,木失条达,郁而化火,肝火上犯,遂致面部疼痛;且具明显肝火的症状,如目赤面红、胁痛、胀满、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苦黄躁、脉弦数等。气虚血瘀面痛:气虚血淤常是面痛多年,气血亏损,病邪人血入络,脉络瘀阻,故舌淡白或有瘀斑,脉沉细而弱。
  •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地仓4830双穴
    合谷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2天曲差5030双穴
    列缺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3天神庭5230单穴
    承浆4830单穴
    冲阳4830双穴
    第4天风池5230双穴
    悬钟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5天瞳子髎4830双穴
    丘墟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6天颊车4830双穴
    足三里484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 【艾灸体会】

    面痛的发生与肝、肾、胆、脾、胃有关。由于肝郁化火上冲,或过食炙博辛热之物,引起胃火熏蒸,循经上攻头面,或风寒外侵,寒凝血滞头面,或痰浊内盛,郁滞化火,痰随火升,气血与痰上凝于头面,或瘀血内阻,肝阳上亢而发为此病。
    面痛的辨证有虚有实,病程较短,疼痛偶然表现为胀痛,掣痛,灼痛,且痛势剧烈者属实,其治疗当以“通”为主。如祛风、清热、散寒、理气、化痰等法,或一法独进,或数法合施,务使脏腑气血调和而疼痛自止。凡病程较长,疼痛频发,以隐痛、空痛为特征。且痛势悠悠者属虚证,须视其气虚、血亏、阴伤、阳损之各异,选用益气养血、辛甘通阳、滋阴活络等法。更有虚实错杂,又当视其证候特点,或以补虚为主,兼以祛邪,或以祛邪为主,兼以补虚,以达补正琪邪,攻不损正的目的。
jdf-icon

深圳市灸大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全国服务热线:400-966-8187

深圳市宝安区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园A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