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风湿性关节炎属于全身性结缔组织病,是一种与溶血性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其特点是以侵犯四肢大关节为主,在关节局部出现红、肿、热、痛或功能障碍,发病以儿童及青年居多数。以潮湿、寒冷、气候急剧变化的地区为常见。本病属于中医的“痹证”、“历节”、“痛风”。由于体虚,阳气不足,腠理空疏,加之居处湿地,冒雨涉水,气候剧变等原因,使风寒湿热杂至,阻于经络,致气血运行不畅,却成痹证。
-
【症状】
痹证因风寒湿三气偏胜不同,临床症状有差异,风邪盛者疼痛游走不定,累及多处关节;寒邪盛者痛有定处,病势较剧,遇寒则甚,关节屈伸不利;湿邪盛者,酸痛重着,肌肤麻木不仁,肢体沉重;热痹症见关节疼痛红肿发热,活动不便。
-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中脘 | 48-54 | 50-70 | 单穴
|
| 足三里 | 45-52 | 50-6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第2天 | 环跳 | 47-52 | 50 | 双穴
|
| 阳陵泉 | 45-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第3天 | 风市 | 47-52 | 50 | 双穴
|
| 申脉 | 47-50 | 40-5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第4天 | 肩髃 | 45-50 | 50 | 双穴
|
| 曲池 | 45-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第5天 | 风池 | 42-48 | 40-50 | 双穴
|
| 悬钟 | 45-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第6天 | 身柱 | 48-52 | 50-60 | 单穴
|
| 腰阳关 | 47-53 | 50-60 | 单穴
|
| 三阴交 | 42-48 | 5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第7天 | 肾俞 | 47-53 | 50-70 | 双穴
|
| 太溪 | 45-48 | 5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第8天 | 大杼 | 47-53 | 40-50 | 双穴
|
| 飞扬 | 42-48 | 40-5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第9天 | 胆俞 | 45-50 | 40 | 双穴
|
| 阳辅 | 42-48 | 40-5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注:以上穴位循环灸。
-
【按语】
本病艾灸疗效好。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加抵御外邪的能力,注意居处卫生,避免潮湿受寒,适应气候变化。注意患处保嗳,可戴护腕、护肘、护膝,局部可用热水袋热敷。劳动后,勿当风受凉,更不可乘身热汗出用冷水淋浴或人冷水中沐浴,以免寒邪侵袭筋骨。
-
【案例】
薛某,男,50岁。
主诉:左膝疼痛3月,加重一周。医院检查:白细胞6×IO9升血沉45毫米/小时,抗“O” 900单位。类风湿因子(一),心肺(一)。
刻诊:关节微肿,局部发红,浮髌试验(+)。体温37℃,舌淡苔薄白,脉细缓。
治疗:取压痛点、内外膝眼、阴阳陵泉、神阙等穴施灸,用隔物灸仪灸,每穴灸50分钟。第一次灸完后,红肿明显减轻,已不需拄杖行走,5次后红肿消失,走路自如,已能上班。20次后血沉恢复到16毫米/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