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胀

  • 【概述】

    鼓胀,又称单腹胀大,是指腹部肿大,而躯体四肢却消瘦的病症。本症多因洒食不节,情志内伤,血吸虫感染以及其他疾病转化而成。其病机涉及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形成气滞、血淤、水停腹中。《素问•腹中论》称为“鼓胀”。《灵枢•水胀篇》称“肤胀”,《诸病源候论》称“水蛊”。《直指方》又有“谷胀”、“水胀”、“气胀”、“血胀”之分。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肝硬化腹水、结核性腹膜炎、腹腔内肿瘤等疾病。
  • 【症状】

    (1)湿热蕴结:腹部胀大且满,腹皮紧张拒按,肌肤灼热,心烦口苦,口臭,大便干,小便黄,舌苔黄腻或灰腻,舌质红,脉弦数。
    (2)气滞湿阻:腹胀如鼓,皮色苍黄,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嗳气不舒,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沉弦或弦缓。
    (3)气滞血瘀:腹大坚满,腹壁青筋暴露,面部或胸背颈项部可见红斑,面色青紫,胁肋刺痛,形体赢瘦,口渴欲饮,唇舌红黯不鲜或紫,脉弦细或弦涩。
    (4)脾肾阳虚:腹部胀大,入暮尤甚,按之不坚,兼有面色晦滞,畏寒肢冷,或下肢浮肿,身倦神疲,尿少便溏,舌质淡胖,苔薄白滑,脉沉细无力。
    (5)肝肾阴虚:腹部胀大,甚则青筋暴露,形体消瘦,兼见面色萎黄,或面黑唇紫,口干心烦,手足心热,尿少短黄,大便干,舌质红绛少津无苔,脉弦细数。
  • 【病因分析与鉴别】

    (1)湿热蕴结鼓胀与气滞湿阻鼓胀:两者皆为实证,其共同的病理为肝脾失调,气机不畅,水湿停留,邪壅中焦,但前者为湿热互结,易耗气伤阴,故必兼见烦热,口苦口臭,小便黄,舌苔黄腻或灰腻,舌质红,脉弦数等,严重时邪从火化,火扰营血,迫血妄行,可见吐、衄、便血之症,后者为湿阻气分,以湿为主,湿邪重浊黏滞,故必兼见纳呆,食后胀甚,舌苔白腻,脉弦缓等症。
    (2)气滞血瘀鼓胀:为本虚标实的虚实夹杂之证。其症由于肝郁气滞日久,气滞则血瘀,表现为胁肋刺痛,舌紫脉涩等症。
    (3)脾肾阳虚鼓胀与肝肾阴虚鼓胀:两者皆为虚证。前者多起于脾阳不运,水湿不化,继而累及肾脏。故临床必兼见畏寒肢冷,神倦体怠,尿少便溏,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无力等症。后者多因于病久不愈,肝肾阴液不足,则阴虚火旺,故必兼见口燥,心烦,或鼻衄,齿衄,便血,舌红绛少津,脉弦细而数等症。
    鼓胀一症,缘由气滞、血瘀、水停所造成,先由肝气不畅,继则脾失健运,水湿内聚,加之气滞血瘀,以致愈胀愈甚。病情一般都由实渐虚,或虚实夹杂。治疗原则,实者重在祛邪,兼顾扶正;虚者重在扶正,于扶正之中寓祛邪之品。然初起不可攻伐太过,欲速则不达,反致危殆;后期亦不可辛燥温补太甚,否则愈增其胀。
  •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中脘5450单穴
    足三里484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2天不容5440双穴
    下脘5450单穴
    神阙5460单穴
    第3天期门5240双穴
    太冲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4天章门5240双穴
    气海5460单穴
    神阙5460单穴
    第5天肝俞5440双穴
    巨阙545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6天乳根5230双穴
    天枢545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7天膈俞5450双穴
    上脘5450单穴
    神阙5460单穴
  • 【案例】

    乔绵昌艾灸治疗气臌20例
    在一般治疗:保肝利尿纠正低蛋白等;西药用莫沙比利、消胀片、金双歧、乳果糖等;中药用柴胡疏肝散、五皮饮等基础上,同时隔姜艾灸中脘,点足三里、三阴交、水分等。治疗1个疗程后,6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有效率为80%。
  • 【艾灸体会】

    艾灸治疗本症有一定疗效,在改善症状、增强体质、减少反复发作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本症患者必须注意精神和生活上的调摄,适宜低盐饮食;安心静养,解除顾虚;注意保嗳,防止正虚邪袭,疾病传变。
jdf-icon

深圳市灸大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全国服务热线:400-966-8187

深圳市宝安区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园A401